秦灭六国始末(1):从战国末期到春秋时期为何出现远交近攻的复兴?

更新时间:2024-01-04 12:34:01 作者:有品生活网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割据的时代。然而,在战国末期到春秋时期的转变中,出现了一种复兴现象,即远交近攻。这种策略的出现是由于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之间的势力均衡被打破,同时也暴露了战争的成本和不稳定因素。远交近攻的复兴,为各国提供了一种在近邻国家保持压力的同时,与远方列强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实力。在如此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远交近攻成为一种应对战争的策略,为后来的秦朝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

从宏观角度上讲,秦灭六国战争起始于公元前266年,终止于公元前221年,总共历史45年,大抵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1个阶段为“远交近攻”期,自公元前266年开始至公元前254年结束,主要以攻韩、攻赵为主;

第2阶段为蛰伏期,自公元前253年开始至公元前231年结束,主要以助赵攻燕、助魏攻楚为主;

第3阶段为总攻期,自公元前230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结束,逐个消灭六国,开启秦王朝的时代。

在互联网上,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怪诞的观点,称秦国从260年开始就是一场“躺赢”的战争,或是称这是一场“远交近攻”而获胜的战争,也有人称这是一场郡县制对分封制的胜利、封建制对奴隶制的胜利、法治对人治的胜利云云。

上述观点显然始于实际历史记录相违背的。究其原因,大抵与某些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对秦灭六国战争的叙述过于简略,导致了有一些朋友对这场为期近半个世纪的惨烈战争存在有一定误解。

对此,笔者结合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对秦灭六国战争始末进行梳理,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大家共同讨论。需要指出,全文不参考某些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切勿混淆。

·

穰侯遗产:公元前266年

秦昭襄王41年,楚顷襄王33年,魏安釐王11年,韩桓惠王7年,赵惠文王33年,齐襄王18年,燕武成王6年。

是年,秦相魏冉被罢免。

至此,这位把控秦廷26年之久的秦相终于走到了政治生涯的尽头,并于3年后死于陶邑。

在魏冉执政期间,秦国发动有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等重大战役,先后粉碎了魏国、齐国、楚国的军事威胁。又七攻大梁,五入林中,夺取了魏国周边的一系列边邑,以此为支点使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主动地位。

图出自布哈林战国示意图

图为是年秦国领土的大致情况。

其中,红框、蓝框、白框涉及重要因素,需要放大观看。

图为大图中红圈区域的放大情况。

如图所示:

红圈所示为魏国的河东郡,即晋地,也就是汾河谷地南部,当地有盐池和铜矿;

紫圈所示为三门峡地区,东端即函谷关;

红箭头所示为魏据河东可能给秦国带来的军事威胁;

白箭头所示为伊阙之战时秦军的大致进攻路线,当时秦军先攻破了韩国的新城,而后于伊阙击破魏、韩、周联军,攻入白圈区域,切断魏国大梁方面与河东郡的联系,迫使魏国“割让”四百里河东之地。

需要说明,在伊阙之战后,魏廷虽名义上“割让”了河东郡,但其实并未完全退出,其后双方就此地的反复争夺长达30年之久——不过,是役无疑动摇了魏国在河东郡的统治,秦国在函谷关以北的威胁被基本扫除。

图为大图中蓝圈区域的放大情况。

如图所示:

蓝圈所示为秦南郡;

红圈所示为武关,红箭头所示为鄢郢之战秦军的大致进攻路线,主要攻击范围在云梦泽以北;

紫圈所示为“江南”十五邑的大致位置,具体范围不详,在鄢郢之战以后,楚军夺取了这一区域,以此切断了巴郡方面与南郡的联系;

黑圈所示即为睡虎地的大致位置;

白圈所示为鄢郢之战以后的楚都郢陈。

有关鄢郢之战需要特别补充一点,有观点认为该战过后楚国就一蹶不振,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忽略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在战略层面上讲,秦国在武关以南的威胁被基本扫除。

图为大图中白圈区域的放大情况。

如图所示:

白圈为韩、魏、赵、楚的国都位置,上白圈为赵都邯郸,左白圈为韩都新郑,中白圈为魏都大梁,下白圈为楚都郢陈;

红圈大抵为秦军在攻齐及攻梁时顺势夺取的一系列城邑,其中右红圈即陶邑,为魏冉封地,当时已经有扩充到“万乘”规模的趋势。

从秦军攻取的位置可以看出,当时秦廷有意在绞杀纵横的枢纽,以此掌控外交上的主动权。

简单总结的话:

在魏冉执政末期,秦国的本土防御已基本完善,外交领域也占据上风——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秦国虽不能完胜六国,但已然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魏冉的功绩,相关历史学家也有总结。

司马迁《史记·穰侯列传》称:

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林剑鸣《秦史稿》称:

在他任相期间,秦国的领地得到很大的扩展,他任用著名的军事家白起为将,取得对齐、楚和三晋的重大胜利,削弱了这几个国家的势力,对秦的统一有其积极作用。

截止至公元前266年,列国的实力排名大致如下:

秦国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强国。

次强为赵国——但需要指出,赵国的“第二强国”本身是一种表象,与当时特定的外交环境有关。

其次为楚国——鄢郢之战以后,楚国虽然失去了江汉平原,但一方面夺取了泗上的控制权,一方面切断了秦巴郡与南郡的通道,至使秦国此后在南中国地区再无作为,虞卿称此时的楚国“亦强大矣,天下无敌”,其中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反映出当时楚国尚强的事实。

再其次为魏国——此时的魏国占据有中原东部的数片城市群,但受制于尴尬的地理位置及魏冉的折腾,整体显得相对比较弱小。

上述三者为次级强国。

韩国、齐国、燕国对于上述三者相对较弱,但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强国——笔者个人认为,在这一时间节点上韩国的实力应相对较强,齐国次之,燕国最弱。

周、卫、鲁为绝对的弱国。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秦灭六国战争虽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但在秦昭襄王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灭国及统一的趋势——具体的时间节点,正是在公元前266年开始。

仍是在这一年,魏人张禄取得了秦相之位,即范雎,其后被封为应侯。

有关魏冉一党(以下简称“楚党”)的彻底倒台,一些朋友将其完全归咎于范雎一党的政治斗争,这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我们要看一下魏冉的年龄。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59周岁。假设,其母宣太后在16周岁生易王后,在18周岁生秦昭襄王,此时的年龄也有77周岁左右,再考虑古代婴儿夭折的概率,其年龄大概率在80岁以上。魏冉为宣太后异母弟,即使以两者相差10岁计算,魏冉的年龄也当在70岁左右,已然进入了暮年阶段。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能排除某些极端情况,比如秦昭襄王与易王后为孪生姊弟,再比如魏冉与宣太后的年龄相差在10岁以上。不过,考虑到魏冉在秦惠文王一朝时就有相当的战功,年龄上自然要比秦昭襄王年长不少,因此将年龄下限定于70岁左右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现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秦王,你觉得这个国相还能用几年?

再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秦廷重臣,你会不会继续给这个垂暮老人进行政治投资?

至于上述2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取决于一个重要因素——当时楚党之内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接替者。

如果没有,再取决于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时楚党之外是否有一个合格的替代者。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明确一点:

楚党的彻底倒台本质上一场迫在眉睫的新老交替。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魏冉的替代者范雎。

早在范雎在入秦之初,他就向秦王提出了魏冉远攻齐国的错误,并指出当前秦国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那么,何为“远交近攻”呢?

所谓远交近攻,是春秋及战国前期最常用的战略之一。譬如,楚国与秦国结盟以夹攻晋国,晋国与吴国结盟以夹攻楚国,鲁国侍奉楚国以对抗齐国,宋国侍奉齐国以对抗楚国,等等。

图为春秋中期列国的联盟对抗关系。

如图所示:

白箭头为秦、楚、鲁的军事联盟目标;

黄箭头为晋、宋、吴的军事联盟目标;

整体呈远交近攻之势。

表面上看,远交近攻的策略确实还不错,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盟军之间很难实现协同作战,因此常被逐个击破。

再比如,盟国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常有一些诸侯国把盟国当作砝码出卖给敌国以换取利益。

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开始逐渐舍弃单一的远交近攻模式,而是不断更换盟国,在近交远攻和远交近攻之间快速切换,最终形成一种特有的合纵、连横模式。

其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图为秦国在张仪时期的策略。

如图所示:

红圈及红箭头为秦、韩、魏联盟,主要针对于齐国及赵、楚;

白圈及白箭头为秦国在当时的主要扩张诉求。

从上图可以看出,张仪的真实目的在于引诱魏国向东扩张,造成魏国与齐、赵、楚之间的紧张关系,由此为秦国占领上郡及三门峡一带创造空间。

图为魏国在公孙衍时期的策略。

如图所示:

白圈所示为韩、魏、赵联盟,其军事目标为秦国;

红圈所示为燕、齐、楚名义上对反秦联盟的支持;

左白箭头为三晋联军对秦国的攻击,秦军被压制回函谷关;

黄箭头为魏、赵对韩国的攻击计划,当时魏、赵联军驻扎于成皋,并计划攻击周边的韩国城邑,不过这一计划被楚怀王调停。

从上图可以看出,公孙衍的真实目的在于排挤秦国,为赵、魏两国兼并韩国创造条件。

图为齐国在田文时期的策略。

如图所示:

红圈为齐、韩、魏联盟;

红箭头为齐、韩、魏联军的征伐,当时齐国西拔函谷,南破垂沙,北慑赵国,还曾大败燕军10万;

紫圈为宋国,此时在齐、魏、楚之间已经陷入了外交孤立,因此与秦、赵构建同盟。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田文的真实目的在于孤立宋国,接下来使用合纵逼迫秦国放弃对宋国的保护,由此创造攻宋的条件——不过,田文大抵认为此时攻宋的实际仍未成熟,不过齐闵王及韩珉等重臣则认为时机已至,由此导致了田文的出走(注)和强齐的倾覆。

(注:杨宽于《缉证》中考证田文出走应在齐灭宋之前,此处沿用此说。)

图为秦国在魏冉时期的连横。

如图所示:

红圈为秦、赵、宋(陶)联盟,主要针对于强大的齐国,后期针对吞并了宋地的魏国;

白圈为秦国在期间夺取的河东郡与南郡;

黄圈为末期对魏国的包围,这一阶段秦军虽多次攻打大梁,但似乎并不太十分认真,其目的可能迫使魏国彻底降服于秦国;

灰箭头所示,可能是秦国当时的真实目标,也就是降服魏国以绝纵亲之腰,而后兼并上党在内的整个晋地。

对比早期的远交近攻,张仪、公孙衍、田文、魏冉的综合策略无疑更为精妙,但同时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太过折腾。

公元前266年,伟大的齐国早已灰飞烟灭,强悍的楚国也已远遁淮泗,现如今秦国的策略还有必要这么折腾吗?

注意,这不是反问。

对于魏冉的策略,范雎持否定态度。他指出,魏冉去攻打齐国,出兵少了容易失败,出兵多了消耗又大,着实不划算。对此,他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图为范雎入秦时向秦王阐述的“远交近攻”战略。

如图所示:

红圈为第一阶段,即通过外交、公关、武力胁迫的手段构建秦、韩、魏联盟;

黄圈为第二阶段,秦国利用秦、韩、魏联盟,胁迫赵、楚、齐三国相继与秦国结盟;

黄箭头魏第三阶段,秦、赵、楚、齐联盟再对韩、魏进行联合围攻。

从内容看来,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其实和张仪、魏冉的连横其实就是一回事,只是为了看起来更加合理而加入了一些理想化及悖论的内容,说到底只是为了找个理由攻击魏冉使其下台。

到此为止,我们再来看一下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

相比于魏冉的策略,范雎的“远交近攻”有以下3个优点:

其一,看上去有相当的可行性;

其二,看上去比之前的连横更节约成本;

其三,能够给秦廷的官僚集团直接带来一系列土地的进账。

结合以上3点来看,范雎成功替代老迈的魏冉应当是一件既合情又合理的事情。

那么,范雎的策略能否延续魏冉时期的辉煌呢?

这一年结束。

·

下一节:

应侯韬略

以上就是秦灭六国始末(1):从战国末期到春秋时期为何出现远交近攻的复兴?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秦灭六国始末(1):从战国末期到春秋时期为何出现远交近攻的复兴?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靖州杨梅什么时候成熟 靖州杨梅成熟时间

1、靖州杨梅在6月中旬成熟。2、靖州杨梅产地在湖南省靖州县,是湖南省靖州县特产,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湖南省靖州县地处雪峰山褶皱地带南端和云贵高原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资

2023-07-27 10:32

yue是什么意思 yue的解释

1、yue的意思是吐了。2、yue这个词是来自于一部方言电影,原来是河南话。原本的意思指并不好的事物,在网络空间有点像是“吐了”这样的含义。如果有人发了“我yue了”,大概意思

2023-08-05 16:09

妥当的拼音 汉字的拼音

1、妥当拼音:[tuǒ dàng]。2、妥当,汉语词汇。释义为稳妥适当。稳重。可靠。出自李贽 《答焦漪园》:“今不敢谓此书诸传皆已妥当,但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而已。断断然不宜

2023-08-04 09:42

“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

1. “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妇女在收鸟蛋时,不顾小鸟的嚎叫,把鸟窝翻了个底朝天,结果除了逃脱的几只小鸟以外,其余的蛋都破了。从而产生了这句谚...

2023-08-06 09:55

于谦简介资料 于谦的个人简介

1、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2、永乐十九年(

2023-08-13 09:49

金镯子带右手旺自己吗

1. 金镯子带右手旺自己吗?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在许多文化中,人们相信佩戴金饰可以招财旺运。然而,在各种信仰和传统中,佩戴金饰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问题的答案并不固定。在中国...

2023-08-06 09:36